【编者按】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为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师在智能时代的教学能力与素养,济宁教育学院精心组织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修班”。这场以“智赋师能·数启未来”为主题的研修,旨在在通过前沿理念的引领与实践方法的分享,助力教师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找准方向,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在这里,从AI技术的基础认知到教学场景的落地应用,从数据思维的培养到创新课堂的构建,每一位参与者都在沉浸式学习中探索着教育数智化的无限可能。以下呈现的,是老师们在研修路上的思考、感悟与实践构想——有对技术应用的初体验,有对教学变革的深思考,更有对未来教育的热期盼。这些真实的声音,正是参训教师在“学-思-践-悟”的循环中,完成了从“技术适应者”到“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蜕变,这不仅是技术的洗礼,更是教育初心的淬炼。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1组学员
今日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研修,收获丰硕。上午实地参观,深刻体验了数字化教学的革新力量。飞机维修工程中心以B737-300整机、CFM56发动机及起落架平台为核心,构建了“理论-实操-认证”一体化的教学场景,是“产教融合”的典范。无人机航绘测训室智能化程度高,120平方米空间内,24台多形无人机、8轴训练机及检测系统协同运作,支撑无人机组装调试、三维建模、测绘等全流程教学,令人印象深刻。
下午,王艳教授《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报告极具启发性。她从四个维度深入剖析了职业素养内涵与提升路径。尤为精彩的是她对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分享:通过大量生动案例,将价值引领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帮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2组学员
通过两天的研修,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与机遇。人工智能能辅助教学,提升效率,但也对教师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在研修中,我学习了如何运用智能工具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如何借助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学情。这让我明白,教师需成为技术的“驾驭者”,而非被动使用者。未来,我将持续学习新技术,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坚守教育初心,用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3组学员
今天听取了西安航空职业学院王艳教授的专题讲座,结合昨日高教授解读的职业教育政策文件,我深刻体会到领会文件精神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上级文件是指引职业教育的“风向标”。从国家职教改革方案到地方实施细则,只有吃透文件精神,才能把握教育改革方向,避免“闭门造车”。其次,文件学习是专业成长的“必修课”。昨天的讲座让我明白,新职教法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正是我们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依据。特别要感谢王艳教授强调的“三个转化”:将文件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将政策精神转化为教学方法,将制度规范转化为职业准则。这让我意识到,作为职教教师,必须建立"文件学习-政策解读-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4组学员
7月7日上午现场学习,在无人机应用技术实训室,学生不仅要掌握多旋翼无人机的组装与调试,还需通过模拟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真实任务,理解技术背后的行业逻辑与责任伦理。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正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的生动体现——实训设备不仅是工具,更是连接课堂与职场、知识与能力的桥梁。
7月7日下午王艳教授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中,体会到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威胁,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真正的教师素养提升,不在于掌握多少AI工具,而在于培养技术赋能教育的思维、人机协同的智慧与坚守教育本质的定力。未来,我将继续以“学习者”的姿态,与AI共同进化,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幼儿保育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5组学员
王教授从自己的专业成长以及团队的专业成长和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局势入手,从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以及职业素养提升的具体路径,到一线教师的成长案例,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无论是对职教政策的直接解读,还是对课堂革命双向赋能的经验分享,都让我们对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思考教育本质、提升职业素养方面有了更清晰的方向。王教授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我们呈现了可以直接借鉴得范例,她的分享不仅解决了我们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更点燃了我们主动拥抱技术、深耕专业的热情。结合到我们的幼儿保育专业,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入手,通过组织相应的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另外可以考虑一下激发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证书,这样就会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说,为了更好贯彻课程思政,可以让老师们推介一些电影,也可以引发学生的热情。
一天的学习,实践是“镜”,照见职业教育的真实模样;素养是“灯”,指引教师成长的方向。未来,我将以“懂产业、会技术、有温度”为目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学习中提升素养,做一名“既能站在车间讲原理,也能坐在课堂育人心”的职业教育者。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6组学员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也意识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技术融合,拓宽教学边界。人工智能为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工具和资源,这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平台。
重塑角色,关注情感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人工智能可以完成一些重复性的知识传授工作,但在情感交流、价值观引导和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终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除了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外,教师还需要了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挑战,探索如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7组学员
人工智能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却对教师的元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逐渐习得了“第二层思考”——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更要理解AI处理这些知识的逻辑路径与局限边界。这种“关于认知的认知”使我能更精准地判断何时依赖技术,何时回归人文。在情感交互维度,AI的冰冷算法反而凸显了教师情感劳动的不可替代性。通过这次学习,我系统训练了教育共情能力,包括微表情识别、语音情感分析和情境化回应技巧。
最深刻的转变在于教育伦理意识的觉醒。在算法可能带来隐性偏见的时代,教师必须成为技术应用的伦理守门人。每次使用AI 工具前,我都会进行“伦理预判”:这个推荐会窄化学生思维吗?这个评价是否存在数据歧视?这种警觉性成为了我的新职业本能。
研修分享交流:研读8组学员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王艳教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深刻解读,核心直指“课堂革命势在必行”。王教授强调,职业素养绝非虚言,而是道德、知识、能力、心理的有机融合。她引用金一南将军振聋发聩的“德才观”——“有德有才是正品,无德有才是毒品”——警示我们,在技术深度介入社会的今天,必须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置于首位,确保培养“正品”人才,严防技术沦为“毒品”。“大树理论”(时间积累、扎根不移、筑牢根基、向上生长)则启示我们,职业素养养成需在持续实践与团队协作中沉淀,在追求卓越中升华。
讲座中,王教授多次强调文件精神学习、“五金”建设(专业、教师、教材、课程、基地)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指出,素养内化之道在于“学习、自律、乐趣、反思、慎独”。王教授的解读深刻叩问了AI教育的本质,真正的“课堂革命”在于价值重塑——从技能传输转向以职业素养为灵魂的全面发展。唯有将“德才兼备”的标尺、“五金”体系的支撑与“内化践行”的路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场革命,始于每一堂课的重构,成于每一位教育者“成为大树”的坚守。
组稿:吴海菊
摄影:研修小组